曹山本寂是唐朝末年亡國時代的禪師,當時大唐將滅,五代將新,兵荒馬亂,血流成河,人心惶惶。
亂世中一定要有偉大的修行者才能平衡天地之間的負面能量。宇宙間在動亂的時候,必然有高人出世,因為最高層天祂就是愛眾生,祂不會放棄大地的眾生,祂一定會差遣高人下來幫助眾生。
曹山本寂禪師曾說過:「千經萬論不得自在,不超始終。」
曹山本寂禪師說的是什麼意思呢?
首先,我們要先認識「大」「方」「廣」這三個字。
「大」就是我們的大悲心,「方」就是我們的禪定,「廣」就是我們的開悟。
真正的開悟者,一定是不落入邊地的,你看到了宇宙無限的廣大,一個開悟者他的胸襟一定是非常廣大,不會整天在那邊斤斤計較,雞腸鳥肚,論斷這個,批評那個,這絕對不會是開悟者。
我們有廣大的胸襟,但是我們還要有禪定做平衡和對峙,你不能什麼事情都只有廣廣廣而已,卻忘了方;你也不能什麼事情都方方方,很有原則規矩,卻忘了大悲心。所以說:大悲心、禪定、開悟這三個重要的修行功課,是需要我們具體來運用的。
接著我們來探討一個重要的修行問題:為什麼一個講解華嚴經的高僧,他卻沒有辦法將大方廣來入心呢?
專門在講華嚴經的高僧看起來應該很厲害呀!為什麼他沒有體現大方廣這三個字呢?其實不只這一個比丘,很多的宗教徒都有這個問題。
他們懂得很多的知識,可是自己沒有褪變,為什麼沒有褪變?這真的很奇怪;或者是褪變的速度很慢。古人就曾提到這個問題,提醒世人:念經不如持咒,持咒不如念佛,念佛不如開悟。
古人有體會到,為什麼搞了一大堆的宗教知識學習以後,你沒有褪變你自己,因為你方法錯了,你不能花太多時間在看經論聽演講,你應該花更多時間來持咒,甚至於花更多時間來念佛,甚至要你花更多時間來禱告,建議你的修行方向要走對路。
如果你只是一直在讀宗教知識經典,這只是在學習知識經驗而已,這些都只是在運用你的大腦皮質層,操練你的腦細胞而已。
這些宗教知識經驗跟你的心靈活動都是無關的。
實際上主導我們人生的是我們的佛性,而不是腦神經腦細胞。我們學習的總目標,應該是要讓大腦知道你不是最大,雖然你叫做大腦,但是還有一個比你更大,就叫做你的自心本性,你的佛性。
實際上,所有經典教育的學習目的,就是在指向你自己的佛性,這是一個很簡單的方向,如果你讀了很多的知識學問,你卻沒有辦法指向你的佛性,你就白讀了。
我們這些知識經驗只是要告訴大腦,你不是老大,老大是你的自心本性,是你萬古的佛性。
為什麼不超始終?因為你花太少時間來修練佛性,也就是花太少時間來念佛和禱告。我們修行的主力部隊應該放在修練你靈的力量,但是你卻把重兵都壓在虛空的事情上面,你都在聽演講,看經典而已,你的重兵沒有集結在進攻佛性的世界,勤念佛多禱告,所以你不超始終。
生死簿定論,你這件事情該如何開始,該如何結束,你都不超始終,為什麼?因為你永遠被生死簿牽著鼻子走,你是因緣的奴才,千經萬論結果不超始終,生死簿既定你十七歲會發生什麼事情,到二十三歲這件事情終了,二十三歲接著又發生另外一件事,到四十一歲又終了,四十一歲又發生一件事到四十六歲又終了。
各位,準準準的照著生死簿來執行,你一點皮條都沒有,完全不超始終,被吃得死死的。
所以,你千經萬論花了一輩子,你仍不得自在,你看根性脾氣毛病成見都還在,這就是你沒有辦法跳脫生死簿既定命運的原因了。
各位,你看誰的脾氣毛病根性一樣多,鐵定沒有認真的禱告沒有認真的念佛。不超始終表示他永遠活在生死簿的框架裡。
生死簿的架構是多層次的,你修行的方向若能走對,修為表現很好你就可以幫助自己跳到生死簿裡最好的一條路,你未必要活在生死簿原先既定好的那個框架裡。若A則B,生死簿A這條最棒的路,都是留給認真修為的大修行者來走的。
龍吟仙子期盼眾生都能走在生死簿定義A最棒的這條路,A是什麼路?A是最好的路,什麼是最好的路,就是很多事情都是你自己可以決定。這樣你就可以超始終了,不是嗎?
A這條路真的是如意神變自在,所以你一定要把「大」、「方」、「廣」這三個字內化成為你自己的修為能力。
【相關連結】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