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image

 

              【禪宗公案】

 

仰山慧寂禪師公案4真佛住處

 

以思無思之妙,返思靈燄之無窮,

思盡還源,性相常住,事理不二,

真佛如如。

 

仰山問他的師父溈山大師,佛住在哪裡?

 

佛的知名度最高是釋加牟尼佛,其次是阿彌陀佛,有人說阿彌陀佛就住在西方極樂世界。

 

從佛典中我們可以發現佛非常多,有無量的諸佛,所以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,佛住在哪裡?

 

佛是不是跟我們每一個人一樣,有一個身分證,或是一個居住地址呢?

 

實際上佛是盡虛空遍法界的,理論上應該是以天地為家,以四海為道場才是,佛是無拘無束,金剛經寫得很清楚,菩薩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。

 

image

 

實際上我們說的無住,並不是一定沒有一個點去投入或是去主張,而是指不應該拘束在一個點。

 

金剛經提醒我們不要有所住,有所住就是堅持既定的思想形態。以全世界來看,世界這麼廣大,這麼多的族群,這麼多的學問,這麼多的國家,這麼多的宗教哲學,單單中國就號稱諸子百家,百家爭鳴。

 

所以我們到底要住在百家的哪一家,實際上我們應該住在哪呀?我們真的是以天地以宇宙為家啊!宇宙所有的宗門都在我心中,這樣才對呀!

 

我們可以包容一切的族群,一切的宗門,但是佛性也不是稀里糊塗的,祂一定會知道每一件事情,每一粒種子一定產生它的後果,所以你今天落腳在哪一個點,比如說你在海邊,就很容易得風濕,你今天住在旱地,未來缺水的機率就會很高。

 

所以,我們現在是無所住,我們以四海以天下為家,可是我們很清楚你不同的因,就產生不同的果,你住在不同的地方,一定產生不同因緣的結局。

 

所以真佛應該住哪裡?我們從金剛經的體解就知道,我們應該無所住,也無所不住。應該是哪邊需要我,我就去哪一邊。隨遇而安。

 

image

 

以思無思,想和不想同時存在,絕大多數的眾生心靜不下來,每天都牽掛很多的事情,整天都在想,因為你有牽掛你就會想怎麼解決這個事情,可是通常我們想到的方法可能都不是最好的方法,只是我們不知道。

 

以思無思之妙,思和無思三個字連在一起,它談的就是我們的佛性,我們的佛性是想和不想同時存在的。

 

簡單的來講,該想就想,不該想就不想,該想的時候海闊天空的想,專注的想,縝密的想,該不想的時候就不想,這就是思無思之妙。

 

image

 

我們現在很多眾生的念頭都管不住,各位可以發現,我們很多的眾生,念頭是管不住的,東想西想。

 

所以溈山大師一開始就跟仰山慧寂禪師說,你問問題,是用你的腦細胞在問問題?還是用你的佛性在問問題?你要搞清楚喔。

 

如果只靠書本的引導是回不去佛性的,因為寫書的人也都還是迷失中的人,真正的大徹大悟的人,他沒有辦法具體的描述佛性,真的大徹大悟的人會引導你將人生的主權要還給佛性,由佛性來主導人生。

 

書本頂多只能告訴我們到這裡,縱然你現在已經有所開悟,但你的開悟還不是真佛的佛性,你的佛性還是摻雜著迷失喝醉自己的思想在裡面。

 

image

zencosmos.com.tw

這個時候就算你打坐到三禪天四禪天五禪天,你的佛性還是跟迷失的腦袋包在一塊,你還是在用方法,如果你還是在用方法,那就不對,無法達到終極的解脫。你可以做一個測試,一個月前的今天你吃了什麼?花了多少錢?

 

如果你對於自己一個月前的今天,自己所做過的事都忘記了,由此可見,我們還要用這樣的腦袋來引導我們回天之路嗎?這樣的功力是還不夠的,這還不是真佛如如,這還是眾生如如。

 

怎麼樣才能回到真佛如如呢?這是需要一段時間密切的訓練自己。得救的路就是要將自己交託給沒有喝醉的你自己,不能再用大腦思考解決問題,在平常要養成運用禱告的工具。禱告是不拘形式地點時間的,經過十次,百次,千次,萬次的禱告訓練,漸漸的我們就可以養成禱告的慣性。慢慢的養成自己直觀的判斷,而不是用大腦來判斷。

 

我們在紅塵中生活,一定要習慣把大事小事交託還給佛性,凡事禱告。在你下決策之前一定要先做禱告,交託還給我們自己的佛性。而不是交託給外部交互作用外面的力量。這樣我們才能回到真佛的佛性啊

 

天界之舟天雲老師開悟佛學講座

 

           相關連結

 
 
arrow
arrow

    龍吟仙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7) 人氣()